1. 首页 > 星座常识 > 文章页面

算卦用的草叫什么?请问这本书叫什么名字啊(算卦用的东西)

okx

币安 Binance,注册即可获得100 USDT的交易费用返还

全球交易量最高的加密资产交易平台,买比特币就上币安!

APP下载   官网注册
算盘算命的书名 哪儿有卖算盘算命的书

本文目录

算卦要问什么问题请问这本书叫什么名字啊农村人过世用的冥屋叫什么名字

算命可以问姻缘问题。

每个人出生当天都会一个天干和地支,这个地支就是这个人的配偶宫。比如今天的干支为为甲子,这个干支中的“子”就是今天出生人的配偶宫。凡是到了能结婚的年龄,流年又出现冲.合出生日地支的现象,就是动了婚宫,发生的事情多与婚姻有关。如八字里有合日支的现象,在结婚年龄再逢流年冲日支,多为结婚之年。

有没有算命 看运气 的书籍啊

笑话民间篇汉族

狗吃书画

明末清初,浙江兰溪壁峰有个聪明人,叫毕矮,常与财主作对。

一天大富翁周道胜正在茶店说毕矮的坏话,恰巧毕矮路过,就走进去,说:“今天我遇

到一件怪事。”

周道胜忙问:“毕老兄,什么怪事呀?”

毕矮说:“我邻居的一只狗,近来专门偷吃书画。今天,邻居把家里收藏的书画都拿出

来翻晒,不料全被这狗吃了,主人杀死这狗,剖开它肚子一看,你猜里面是些什么?哈,一

肚子的坏画(话)。”

茶客明白毕矮在嘲笑周道胜,哈哈大笑起来。

“瘟狗有福”

有一天,孙财主准备设宴请客。长工毕矮跟他上街买菜,买了整整一筐鱼肉。

回来路上,毕矮见不远处有只黄狗,就故意把筐放低拎着。那黄狗窜过来猛一口叼走了

肉。孙财主命毕矮去追。毕矮追了一会空手回来说:“唉,真是瘟狗有福!”

孙财主莫名其妙地问:“你说什么?”

毕矮说:“喏,我们当长工的,一年到头拼死干活,从没吃过一顿肉,这下正如你东家

所说,‘命里注定’,没福气呀。”

财主点头道:“对!吃肉有吃肉的福气。我为啥酒肉不断?

这是‘命中注定’的!”

毕矮笑道:“东家,那死瘟狗把肉叼去,像你一样,嗨嗨,也有吃肉的福气哩。”

财主愣了。

郑板桥送贼诗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因为无名无势,尽管字画很好,也卖不出好价钱。

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

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想:一定是小偷

光临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呢?便高声吟起诗来:

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

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小偷听了,转身就溜。郑板桥又念了两句诗送行:

出户休惊黄尾犬,越墙莫碍绿花盆。

小偷慌忙越墙逃走,不小心把几块墙砖碰落地上,郑板桥家的黄狗直叫着追住小偷就

咬。郑板桥披衣出门,喝住黄狗,还把跌倒的小偷扶起来,一直送到大路上,作了个揖,又

吟送了两句诗:

夜深费我披衣送,收拾雄心重作人。

郑板桥吟蟹诗

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有一天差役传报,说是知府大人路过潍县,郑板桥却没有出城迎

接。原来那知府是捐班出身,光买官的钱,就足够抬一轿子,肚里却没有一点真才实学,所

以郑板桥瞧不起他。

知府大人来到县衙门后堂,对郑板桥不出城迎接,心中十分不快。在酒宴上,知府越想

越气。恰巧这时差役端上一盘河蟹,知府想:“我何不让他以蟹为题,即席赋诗,如若作不

出来,我再当众羞他一羞,也好出出我心中的闷气!于是用筷子一指河蟹说:“此物横行江

河,目中无人,久闻郑大人才气过人,何不以此物为题,吟诗一首,以助酒兴?”

郑板桥已知其意,略一思忖,吟道:

八爪横行四野惊,双螯舞动威风凌,孰知腹内空无物,蘸取姜醋伴酒吟。

知府十分尴尬。

“奉旨革职”

郑板桥在当县官时,遇到了灾荒之年。因开仓放粮,周济穷人,被皇上撤了职。于是,

雇一小船,顺着大运河回扬州老家去。

一日,见前面码头停泊着一条官船,桅杆上挂着“奉旨上任”的旗子,要所有的民船回

避。郑板桥自言自语道:“你奉皇上的旨意上任,我奉皇上的旨意革职。不都是‘奉旨’

吗?

你神气什么?”于是,拿了一块绸绢,书写“奉旨革职”四个大字,也挂到桅杆上去。

官船上的,是朝廷一个大奸臣的儿子,叫姚有财。此人虽不学无术,但仗着老子的势

力,捞了个乌纱帽,这回正要到扬州上任去。这时见一只小船的桅杆上挂着“奉旨革职”的

旗子,觉得奇怪,一打听,原来是郑板桥,就派人向他索字画。

郑板桥听说这个姚有财,除了吃喝嫖赌、欺压搜括百姓外,别的一窍不通,就很快书写

了一首诗:“有钱难买竹一根,财多不得绿花盆,缺枝少叶没多笋,德少休要充斯文。”每

句开头一字,连起来是“有财缺德”。姚有财接过一看,差点气昏过去。

纪晓岚佛前释笑

一天,纪晓岚(清代大学者)陪同乾隆皇帝游大佛寺。君臣二人来到天王殿,但见殿内

正中一尊大肚弥勒佛,坦胸露腹,正在看着他们憨笑。乾隆问:“此佛为何见朕笑?”

纪晓岚从容答道:“此乃佛见佛笑。”

乾隆问:“此话怎讲?”

纪晓岚道:“圣上乃文殊菩萨转世,当今之活佛,今朝又来佛殿礼佛,所以说是佛见佛

笑。”

乾隆暗暗赞许,转身欲走,忽见大肚弥勒佛正对纪晓岚笑,回身又问:“那佛也看卿

笑,又是为何?”

纪晓岚说:“圣上,佛看臣笑,是笑臣不能成佛。”

乾隆称赞纪晓岚善辩。

个个草包

权臣和珅新修了一所府第,请纪晓岚题一匾额。纪晓岚提笔给他题了“竹苞”二字,说

是“竹苞松茂”之意。和珅高兴地把它悬在正厅,乾隆皇帝见了,对和珅说:“卿被纪晓岚

捉弄了!把‘竹苞’二字拆开来,不就变成‘个个草包’四个字吗?”和珅哭笑不得。

真老乌龟

宰相庆祝八十大寿。为借机发财,便不管亲疏远近,到处发请帖。纪晓岚对此十分不

满,到寿辰前一天打发人送去大红幛一个,上写四个大字:“真老乌龟”。

宰相见了,十分恼火,届日,请纪晓岚当面解释。

纪晓岚从容地说:“君为前朝老臣,年且八十,是为‘老’;世世代代乌纱盖顶,是为

‘乌’;自古以来,龟鹤齐名,都是高寿的象征。魏武帝是何等人物,尚且称颂龟为神龟,

欣逢老相国寿辰,以此神物祝颂,当为不妄;‘真’者,实实在在,当之无愧之意也。”

经他这一解释,众人哭笑不得。老宰相有苦难言,一时想不起合适的对策,只得改容相

谢。

智解“老头子”

纪晓岚在编纂《四库全书》时,一天,正值盛夏,打着赤膊坐在案前。这时,乾隆突然

驾到。衣冠不整见驾就有欺君之罪,更何况纪晓岚这副模样!他慌得连忙钻进桌子底下躲避。

其实乾隆早就看到了,向左右摇手示意,叫他们别作声,自己就在纪晓岚藏身的桌前坐

下来。时间长了,纪晓岚感到憋气,听听外面鸦雀无声,又因桌围遮着看不见,闹不清皇上

走了没有。于是偷偷伸出一根中指,低声问:“老头子走了没有?”

乾隆心里又好气又好笑,故意喝道:“放肆!谁在这里?

还不快滚出来!”

纪晓岚没法,只好爬出来跪在地上。乾隆说:“你为什么叫我老头子?讲得有理就饶

你,否则,哼”

纪晓岚答道:“陛下是万岁,应该称‘老’;尊为君王,举国之首,万民仰戴,当然是

‘头’;子者,‘天之骄子’也。呼‘老头子’乃至尊之称。”

“那这根中指又算什么?”

“代表‘君’,‘天地君亲师’的君。”纪晓岚伸出一只手,动着中指说:“从左边数

起,天地君亲师,中指是君;从右边数起,天地君亲师,中指仍是君;所以中指代表君。”

乾隆笑道:“卿急智可嘉,恕你无罪!”

几份重礼

清代乾隆年间,河南邓州的庞振坤所在的村里有个财主,他老婆生第八胎时,叫家丁通

知各佃户,12天后大请客,送的礼越重越好,不送的小心抽他。按当地规矩,不是第一胎

不兴请客的。佃户们又气又愁,找庞振坤想办法。

12天后,庞振坤领着身背石头的佃户们来到财主家。财主一见气极了。庞振坤笑道:

“你不是说礼越重越好吗?”说完,和佃户们上酒席去了。

如此新娘

有个贪色的县官,一心想讨个称心如意的小老婆,差人东挑西选,弄得民心不安。一

天,庞振坤自荐为县官说媒,问他要娶什么样的。县官说:“我要的是:樱桃小口杏核眼,

月牙眉毛天仙脸,不讲吃喝不讲穿,四门不出少闲言。”

庞振坤笑道:“巧啦,俺村上就有这么一个女子。”当下商订了娶亲的日子。迎亲那

天,鞭炮、锣鼓、喇叭好不热闹。花轿一到,县官上前一把揭开新娘的花盖,大怒:原来是

穿着花衣裳的泥胎女菩萨。

庞振坤却笑道:“请看,她不是‘樱桃小口杏核眼,月牙眉毛天仙脸,不讲吃喝不讲

穿,四门不出少闲言’吗?”

巧骂众财主

清朝乾隆年间,山西平阳府襄陵县京安镇的农民解士美,一天晌午从地里干活回来,见

村口大树下有四个财主,手摇大蒲扇,靠在躺椅上,大腿压二腿,边抽烟,边喝茶,边聊

天。宫财主抽了一袋烟,说:“饭后一袋烟,赛过活神仙!”

牟财主呷了一口茶,说:“烟后品品茶,美美气气呷!”

朱财主把扇子一摇说:“能美气,就美气,哪怕美气一早起!”

苟财主把双眼一眯,说:“能快活,就快活,哪管他人死和活!”

解士美一听,心里骂道:你们肩不挑,手不拿,吃自在,屙现成,爽得浑身流油还嫌不

够,还要寻快活哩!好!待我也给他们来几句!他咳嗽了一声,吐了口唾沫,清了清嗓子,

吼开了:“那天我从树旁过,碰见四个怪货:抬眼一望——哦哦哦,一个叼根干骨头,一个

端杯尿水喝,一个扇着阴阳风,一个快死把眼合。我一口唾沫吐过去,惊呆四个怪货。原来

是‘公母猪狗’寻快活!”

不让财主讨便宜

有一回,解士美到洪洞给一家财主打短工,跑了一天路,肚子饿得直叫唤。谁知财主只

给他取了两个剩窝窝,半盆稀米汤,一棵蔫大葱。他也不计较,拿起就吃,好像填了牙缝,

还没觉着就完了。

财主倒心疼坏拉,阴阳怪气地问:“小伙子,府上是哪里呀?”

解士美答:“远!襄陵县的京安镇。”

财主又问:“听说京安有个恶眼人,不知你可认识?”

“你请说名吧!”

“听说他叫‘饿——死——鬼’!”

京安哪有这么个人?解士美一听,这哪是问人,明明是骂我哩嘛!看来,给这主儿干

活,将来还不知得受多少窝囊气哩!干脆,不吃他这碗饭啦,给他点厉害看看!解士美就装

作没听出话里的音,说:“嗯,就算知道吧。”

那财主一听,觉得好笑,又问:“那他这会干啥?”

解士美把眼一闭,说:“合眼窝啦!”

财主把合眼窝当成是说死啦,感到奇怪,就追问:“因为啥?”

“唉!他受苦受累一辈子,偏生了个忤逆不孝的儿子。他儿子嫌他吃得多,一见面就骂

他是‘饿死鬼’。你想,当老子的拿血汗养活他,怎能受下这号窝囊气?所以,一生气,就

把眼窝全合住啦!”

财主愣了。

知县的馆幅镜

一天,知县老爷想试试沈拱山的学问,于是就请他喝酒。酒过三巡,知县指着他自己心

口上的馆幅镜问沈拱山是什么。

沈拱山笑笑说:“是个大枕头顶儿呗。”

知县送走沈拱山以后,告诉小老婆:“人家说沈拱山有学问,其实他连馆幅镜都不认

得,还说是枕头顶儿!”小老婆想了想,反问道:“老爷,你知道枕头里装的什么?”

“稻草呗!”

小老婆说:“就是嘛!他把你比成个绣花枕头,一肚子草,是个大草包啊!”

嘲吃黄瓜

这天,韩老大赶完集,买了碗熬豆腐吃。饭桌对面有个老财主,一边吃着肉丝拌黄瓜,

喝着酒,一边得意洋洋地自语道:“穷人穷,富人富,有钱的吃黄瓜,没钱的吃豆腐。”

韩老大一听,知道老财主在取笑自己,也不急,也不气,对跑堂的说:“我要150盘肉

丝拌黄瓜!”

跑堂的说:“没有那么多黄瓜,再说您要这么多干啥用呢?”

韩老大说:“我在集上买了一头公猪。原主人说,这头大公猪专爱吃拌黄瓜。这就叫:

穷人穷,富人富,大公猪专爱吃黄瓜。赶猪的只能吃豆腐。”

饭馆里吃饭的人都哄堂大笑起来。老财主气红了脸,端起酒壶一口气喝个净光,灰溜溜

地跑出饭馆去了。

王八的话多

有一年,韩老大到刁碎嘴家扛活。他见这个财主专门在吃饭时叨咕长工们,使长工们饭

都吃不消停,就想找个机会捉弄捉弄他。一天。吃晌午饭,刁碎嘴又到长工屋里叨咕个没完

没了。韩老大越听越生气,趁刁碎嘴点烟的工夫,他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人,朋友请他吃了一顿饭。他就想

回请这个朋友。恰好有一天,他钓了一只王八。他向妻子要钱,打算到集市上买点菜。

妻子说:“有啥算啥呗,何必破费?”

他说:“那咱们也不能用王八肉请朋友哇!传扬出去,我的脸面也不好看呀!”

妻子说:“唉,你不会别说这是王八肉!就说是‘话肉’!”

第二天,他把朋友请来,妻子端上一碗王八肉,朋友吃了一块觉得味道不错,问:“这

肉好鲜美,是啥肉?”

他说:“这是话肉。”

朋友又挟了一块,一边品味一边赞扬:“这肉真好吃!”说完,又挟了一块放进嘴里。

不一会儿,就把一碗王八肉吃了个精光。妻子又端来一碗,一转

眼又吃光了。主人叫妻子再盛一碗话肉来,妻子急了,用手一比划,说:“就这么一个

大王八,那儿有那么多话?”

听到这儿,长工们都捧腹大笑起来。刁碎嘴先是一愣,眨着眼,半天才琢磨过味儿来:

噢,闹了半天,韩老大是在贬斥我啊!

追赶兔子

清末,山东临清(今河北省临西县)某村,有个叫罗竹林的庄稼人,滑稽多智,方圆百

里闻名。

某年,他去北边的直隶冀州(今河北省冀县)一带打短工。一天,走了好多路,饥饿难

熬。遇到有个财主家的大少爷带着一帮人,牵狗架鹰出来打猎。几个随从抬着馍馍挑着肉。

罗竹林上前说:“你们直隶和我们山东怎么不一样?我们那里,打猎的见了兔子只用人追

赶,不用猎狗不用鹰。”

大少爷说:“胡说,人追赶得上吗?”

罗竹林说:“可惜我饿了,不然我就追赶一只叫你们看看。”

大少爷就请罗竹林吃馍馍和肉。罗竹林吃饱了,刚好草窝里钻出一只兔子,就说了声:

“现在看我的。”但他刚追了几步,那兔子就窜得不见踪影了。

大少爷生气了:“你怎么追赶不上?”

罗竹林笑道:“我们那里的兔子跑得慢,能追赶上,你们这里的兔子跑得这么快,怎么

能追赶得上呢?”

忙捉虱子

罗竹林到谷大肚家打长活,上工的头一天,天还不亮,谷大肚就早早起来叫他下地,可

等了半天也不见罗竹林出来,就又不耐烦地嚷起来。

罗竹林说:“我早就起来了,正在忙着捉虱子呢。”

谷大肚说:“胡说,这会儿天还没亮,黑灯瞎火的看得见捉吗?”

罗竹林反问道:“既然看不见捉虱子,那叫我这么早下地,就能看得见干活吗?”

谷大肚被问哑了。

光叙不行

罗竹林在吝啬鬼谷大肚家当长工。谷大肚为了使长工少吃饭菜,每顿吃饭时总要同长工

们叙叙闲话。这一天吃饭时,谷大肚“叙”起了光绪与道光两个皇帝。

罗竹林忙说:“光绪的老爷爷是道光,依我看,光叙(绪)不行,还是倒(道)光

好!”说完,把桌上的几碟菜全倒进了几个长工的饭碗里。

栽蒜

一天,罗竹林跟几个长工在牲口棚前就着老白菜帮子吃高粱面饼,却听见谷大肚的厨屋

里在“哧啦哧啦”地炸麻糖,又传出谷大肚训斥他小子的声音:“蹲在屋里吃,别出去,当

心露头挨狗咬!”

上午下地栽蒜。罗竹林悄悄地吩咐长工们把蒜瓣都头朝下点种。

几天后,蒜苗却还没冒芽,谷大肚急了,趴在地里抠起来。抠一个,见是头朝下,再抠

一个,还是头朝下,就找罗竹林算账。

罗竹林把眼一眨说:“你不是说,‘露头挨狗咬’吗?它不敢露头,该是怕狗咬吧?”

半文铜钱

清朝,枝江县县老爷听说杜老幺聪明滑稽,就找到他说:

“本县倒想试试你的功夫,你敢跟本县打官司么?”

杜老幺说:“打官司得到荆州府,我半文钱都没有,怎敢上路呢?”

县老爷说:“你有半文钱就敢上路?那好,来人哪,跟他斩半文钱来!”

手下就把一文铜钱斩成了两半。杜老幺接过半文钱就走。到了荆州府,杜老幺状告枝江

县老爷:“身为百姓父母官,目无王法好大胆,乾隆通宝劈两半,不断也得先撤官!”

那县老爷的乌纱帽当时就被摘啦!

晚饭巧对

张少爷中了秀才,家里张灯挂彩忙着敬祖宗。张少爷对帮工杜老幺说:“都说你聪明,

我出个联你对对——四书五经有趣有味。”

正蹲在地上吃饭的杜老幺接口就答:“一日三餐无油无盐。”

张少爷朝中堂看了看:“十根金龙柱,十颗小圆珠,十对宫灯十红十绿。”

杜老幺把碗筷晃了晃:“一只青花碗,一个大缺巴,一双筷子一白一乌。”

张少爷火了:“哼!吃老子的,喝老子的,还不知足么?”杜老幺笑道:“嗬,敬祖宗

的,拜祖宗的,当然嫌少呀!”

谁最为大

有一次,杜老幺和县官、商人走在一起。赶了半天路,肚子饿极了。路过一户人家,有

个老婆婆,锅里只剩一碗饭。县官说:“本县为大,这碗饭归本县吃。”

商人说:“你说你为大,要说出个一二三来!”

县官说:“就说个父母官的官字吧——评是非靠这个字,断曲直靠这个字,读长学为这

个字,排上下看这个字。要是没得我这个官字,贵贱大小都分不清白,本县为大!”

商人说:“我说个金银财喜的金字——吃离不开这个字,穿离不开这个字,当官为的这

个字,敬我图的这个字,做官有个屁意思,我为大!”

杜老幺说:“我说个种田的田字——木头支起是字(果),青草盖起是字(苗),木支

草盖是字(菓),无木无草是字(田),要是没得我这个田字,当官的发财的都得饿死!我

为大!”

老婆婆把饭给杜老幺吃了。

六爹联句

乾隆年间,广东吴川县有个名叫麦为仪的人,外号剐狗六爹,以诙谐幽默闻名于乡里。

一日,到江边牧鹅。有四个乡绅见了,突然触景生“诗”。其中一位提议以鹅为题吟

诗,他先吟道:“江心游来一队鹅。”

另一个乡绅吟道:“鹅公鹅母唱鹅歌。”

余下的两个想了半天也无法联下去。剐狗六爹,说:“老爷们,让我来吟完这首诗吧。”

四乡绅望着牧鹅老头嘲讽道:“去去去,吆你的鹅屁股去吧!”

剐狗六爹并不理会,拉长嗓音吟道:

江心游来一队鹅,鹅公鹅母唱鹅歌。

两个乡绅屙了屎,还有两个屎未屙!

汤建文嘲老学究

清朝,丹阳西门有个私塾老先生,喜欢作诗。一天,学僮端来一碗粥。他不忙着吃,却

吟出《粥诗》一首:

瓯米煮成一碗粥,西风吹来浪波稠;

远望好似西湖水,缺少渔翁下钓钩。

恰巧秀才汤建文路过门口,笑道:“老先生,一瓯米煮成一碗粥,粥还稀吗?你这书房

门朝东,西风从哪儿进来?西湖离丹阳千里之遥,你在书房看见了?你说缺少渔翁下钓钩,

这碗边怎么站人?”

老学究说:“就算我的诗不通,你说这《粥诗》该怎么写?”

汤建文吟道:

数米煮成一碗粥,鼻风吹来两条沟;

近看好似团圆镜,照见先生在里头。

老学究自愧不如。

不下驴

有个小伙子,骑驴赶庙会,迷了路,遇上了宋丑子,就在驴背上吆喝道:“哎!赶会往

哪儿走?”

宋丑子见他一不称呼,二不下驴,便假装没听见。小伙子又嚷道:“你耳朵聋啦?”

宋丑子停下来说:“别见怪,我有急事哩——我的驴下了头牛。”

“驴下了头牛?它为什么不下驴?”

“啊!小伙子,没想到你还知道下驴。”

小伙子这才醒悟是自己的过错。

买老子

有一天,魏国贞从一家茶馆门前经过,见几个财主喝了茶互相推托着不肯给茶钱,就走

进去对他们说:“喂,别你推我,我推你了。我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吧,听了看还肯不肯给

钱。”

从前有两父子,家里很有钱。儿子成亲后,就

分家了。过了没几年,老子的钱渐渐花得差不多了,儿子却越来越富了。

一天,老子去找儿子要钱花,儿子不肯,老子

只得哀求儿子道:“这样好不好,我卖一辈给你吧!”

儿子听说卖辈,就高兴地给了老子一笔钱,买了一辈。从此,他们就以兄弟相称了。

老子是个挥金如土、用钱像流水的人。没过多

久,老子的钱又花光了。只好又跑来对儿子说:“我再卖一辈给你吧!”于是,儿子又

给了老子一笔钱。

从此,他们之间老子就成了儿子,儿子就成了老子。

后来,族长把父子找了去,打了儿子两耳光,骂道:“你这乱宗乱族的逆子,这成体统

吗?”

儿子不服气地说:“这有什么不成体统?我这老子是用钱买的,又不是偷的抢的!”

族长喝道:“难道有钱就可以买老子吗?像你这样买,那有钱的人不要买上900个老子

吗?”

儿子满不在乎地说:“你有钱也去买嘛,怎么管我呢?”

族长无可奈何地说:“那好吧,你既然不肯给老子出钱,那就把钱留着去买老子吧!”

听到这里,有个财主猛然叫了起来:“哎呀!我们又遭魏国贞骂了!”等财主们醒悟过

来,魏国贞早就走出了茶馆。

黑小送礼

河北文安县新上任的县官,盘剥百姓的手法,比前几任还辣。王黑小想捉弄他一下。

一天,王黑小买了两个烧饼送给县官的小少爷,说:“快拿回家去,大人要问,就说是

黑大伯给买的。”

县官听孩子一说,大怒:哪来的黑大伯?分明是有人耍笑我。一查,知是王黑小干的,

正要派人捉拿到衙,王黑小却来了。

他肩挑一根薄竹片,竹片两头各吊着个小沙果。上大堂后,连揖都不作。县官喝令打他

40大板。王黑小把两个沙果向上一举道:“且慢!小民有礼物呈送,你打我不得!”

县官问:“怎么打你不得?”

王黑小说:“官不打送礼的,狗不咬拉屎的。你今天如果破例打了我,那今后给府上送

礼的,难道都该打不成?”

县官只好放了王黑小。

比蝈蝈

有个财主吃得跟肥猪一样胖,一天没事儿就好养蝈蝈。王黑小捉了只蝈蝈,故意把发声

的器官掐了来和财主比。

那个财主正吃饭,看了看把嘴一撇说:“这只蝈蝈又不会叫,还养它干什么?”

王黑小瞅着酒菜,微微笑道:“别看我这蝈蝈不会叫,可吃得好!”

心田不正

从前,有个大财主叫胡心田,心术很坏,专门刻薄穷人。一天遇到文三说:“文三,都

说你会讲古,今天讲个看看。”

文三说:“好。从前有个姓十的和姓喻的结亲家。姓十的嫌自己的笔划太少,再说《百

家姓》上也没有此姓。就对姓喻的说:‘你的嘴巴吊在旁边,是多余的,把那个口字让给我

姓古,在《百家姓》上也可归宗。’姓喻的想,把我旁边的口字送给他,我还是姓俞,就答

应了。可是,这人还不知足,又说:‘亲家,我这古字笔划还是太少,你把那个月字也给

我,让我姓胡吧!’姓‘俞’的一听,火了:‘想把我的下面都抠空吗?你这人真是心田不

正!’”

胡心田自讨了一场没趣。

左手吃饭

一天,至聪木匠为财主家干活。吃饭时,财主想捉弄他,有意把筷子摆在碗的左边。至

聪木匠就用左手拿筷子吃,吃得很慢,大半天过去了,还坐在席上。财主急了。至聪木匠笑

道:“老爷,对不起,我师傅从没教过我用左手吃饭。”

解装犁木

这天,至聪木匠师徒正在忙着,有个财主急着要装犁,说了半天好话,还说杀鸡待他

们,至聪木匠就让徒弟去装。谁知,财主捉鸡时,故意放它逃走,又说称肉吃,待卖肉的屠

夫路过,财主又赶紧躲进里屋。一会儿出来说,改吃鸡蛋算了,正好卖豆腐的来了,财主

想,豆腐比鸭蛋还合算,就买了两块豆腐给他吃。徒弟生了气,装犁时没尽心。

过了几天,财主对至聪木匠说:“你带的好徒弟!装的犁,不是深了,就是浅了。”

至聪木匠说:“老爷!我徒弟装的是放鸡犁,犁上装的是鸭蛋尖,所以犁进去躲屠夫,

犁出来鸭蛋换豆腐。”

民间丧葬习俗

1、送终:人的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难免一死,可对长辈的死,家人是很讲究的。高龄老人过世,讲究的是要有子女在场,看着老人死去,这就叫为老人送终。如果一位长者,由于生急病暴病而死,或者患慢性病在不知不觉中死去,其子女一个都不在场,这个长者死去,人家就要议论,一是称此长者无福气,连送终的人也没有一个;二是要议论他的子女不孝,老人死去都不知道。人们俗称的寿终正寝就是指老人过世时有子女在场,如无子女在场则视为不吉利。在此风俗的影响下,所以一般人家在高龄老人病危期间,子女们再忙也要守在老人身边,直到老人过世,子女们才放心。凡遇到这些子女,人家就会议论说他们是孝子孝孙,当然,若遇到那些患慢性病的老人突然病故,即使子女不在场,人家也会谅解,人们俗称的长病无孝子,但对送终的风俗至今未变。

2、哭丧:高龄老人或长辈过世,女性子女在场一见老人断气就要放声大哭。这种哭由老人的女儿哭,儿媳妇哭,如亡者是男性,还有其妻哭,这时的哭叫逗哭丧地,这种哭丧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哀悼和悲痛;二是以哭声惊动左邻右舍,表示其家死了人,人家就会闻声而至,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对生者的安慰。旧时风俗中的哭丧有三种,一是在死者刚刚断气时的哭,二是在死者入殓时的哭,三是在亲朋好友来吊唁时的哭,特别是吊唁者来吊唁时家人的哭丧,迷信风俗中有逗破法地之意,如果吊唁者来吊唁时没有家人哭丧,吊唁者就认为是晦气,所以,在死者的灵堂里,始终不能缺人,有的人家在灵堂里总要安排一个帮忙人,只要看到有人来凭吊死者,他就会高声地叫一声逗哭两声地,这时死者家属听到叫声,马上就要哭嚎几声,这种哭嚎声,有的地方叫逗嚎丧地,嚎丧一般都不是出于内心,而是出于礼节,但不论是哭还是嚎则都叫逗哭丧地。旧时的哭丧和现时不尽相同,旧时的哭丧大多数发自内心,因为旧时的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一身中既受尽了生活苦难折磨,同时又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折磨,她们深受种种磨难和苦楚,一旦遇到父母或丈夫的过世,她们的哭丧就会联系自己的悲惨遭遇,趁机悲哭一番,以发泄胸中的苦楚,她们的哭一般都是如诉如泣,悲悲切切,涕泪具下,即使是对凭吊者来时的哭,也是十分悲哀的。现代人哭丧就不同了,特别是一些年轻妇女她们对生活苦楚毫无感受,即使亲人过世,一般只能干嚎几声,甚至干嚎都不会,她们既不会哭,又不会嚎,更不要说诉,有的只会抽泣,或叫泣不成声。现代人不会哭丧,但也想出了办法,他们在灵堂里播放哀乐以代替哭丧。也有的化钱请专门的哭丧婆代哭。

3、到头更饭与行粮瓶:更饭是鬼饭的俗称,烧到头更饭和作香更饭这种民族传统风俗,是对死者和长辈死者表示孝敬。凡是逢年过节,或四时八节祭奠亡灵,俗称祭祖作香,认为子孙在祭祖作香时,祖宗的亡灵都要回来吃饭,这种祭祖作香饭俗称更饭。到头更饭的说法不同于一般人们所说的更饭,所谓到头更饭是指某人过世,家人要为死者烧最后一顿上冥间时吃的鬼饭,这种饭就叫到头更饭。烧到头更饭,民间传统风俗都很讲究:要求死者的长子即称孝子,头戴孝帽(白帽),身穿孝衣,手拿盆或碗到不同姓氏的七家人家去讨逗七姓米地回来烧到头更饭。烧到头更饭时,把讨来的七姓米放入锅中加少量的水,然后只拗一个大草把,由孝子跪在灶门口点火烧饭,边烧边喊逗××亲人,儿子为你烧更饭拉地,等到一个大草把烧完即成。另外再煮一个鸡蛋,把更饭和鸡蛋一起盛到一个碗里,然后,在死者入殓后放在死者棺材底下,待死者出殡前将此到头更饭倒入逗行粮瓶地中,和死者的棺材或骨灰盒一起埋入土中,表示死者在阴间有饭吃。烧到头更饭此风俗至今未变,这也许是民间传统中人们表示对死者的一种尊敬和安慰吧。逗行粮瓶地,旧时把它称作是死者的逗粮仓地,旧时用一个小陶罐来做行粮瓶,当死者发丧出殡前,由风水先生将死者的到头更饭放进陶罐,另加上米、麦、红豆、绿豆、黄豆、芝麻、栗七种粮食,然后用红纸青线封口,在死者出殡时一起埋入土中,行粮瓶都埋在死者的棺材头坑前的小孔中,现时则埋在骨灰盒正面的小孔中。

4、种火:种火是丧事风俗中带有迷信色彩的传统风俗。旧时,凡死者入土、新坟墓堆好后,死者的亲儿子们必须在当天晚上,带着纸钱和稻草到坟上去烧化,这就叫种火。种火有两层意思,一是为死者暖身,二是为死者烧饭。这样的种火要经过三天,而且第二天要比第一天晚,第三天要比第二天晚,在第三天种火,烧过纸钱和稻草后要放一包火柴,并对着死者的坟祷告:逗××亲人,从今以后就不再来为你烧饭了,以后你就自己烧了吃吧。地到此,为死者的种火仪式就算结束,此风俗纯属迷信,但因前人留下的风俗,至今依旧。现在,各地建了安息堂,此风从此绝迹。

5、送饭:为死者送饭的风俗纯属封建迷信。此风俗在旧时比较流行。何谓送饭看按封建迷信的说法,人的死是到其阳寿终止那天,阴间阎王命鬼使逗判官地在其生死簿上将其名字用红笔勾掉,然后判官再命鬼使牛头马面、捕快到阳间将其魂魄拘到阴间受审,在受审前七天之内(民间俗种头七),其魂魄并不直接带往阴间,而是押在旧时的家庙,又称本庙里,好比是阴间的看守所,在这七天之内,死者亡魂将在家庙里受到家庙鬼使的种种鞭苔,为减轻死者的罪行,死者家属必须要在死者亡故的当天或第二天到家庙去送饭。送饭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多烧纸钱,在焚烧时要向家庙鬼使通禅:什么逗请差人马快对××亲人吊低点,打轻点,我们给你作揖,我们给你送钱地之类的话,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这就是给冥使行贿,以便使死者减轻罪行;二是给死者送上路饭,防止死者在路上受饿。为死者送饭风俗,在1952年大破封建迷信,大拆庙宇后,曾有一度收敛,因为当时的所有小庵小庙的菩萨都被打掉,人们想为死者送鬼饭也没有地方。然而人们的封建迷信一时不能根除,没有了菩萨,人们就把饭送到原来的小庵小庙的门口以了心念。文革后,此类送鬼饭风俗就绝迹了。到了七十年代末,各地又掀起了一股建庙风,送鬼饭之风死灰复燃,一些神汉、巫婆、佛头趁机大肆活动,他们(她们)把过去早已打倒的封建神权在暗中宣扬,各自在划定的迷信势力范围内,从中组织迷信者到处做佛事赚钱,并宣扬神权。按旧时神权的体制,各自划定管辖范围的所谓家庙。因此,都又恢复了送鬼饭的旧风俗。为死人送鬼饭实际上是旧时神权统治的死灰复燃。旧社会,我国人民深受逗四权地的压迫,这四权就是:政权、属权、夫权、神权。现时,神权在各地死灰复燃,一方面是一些人打着宗教信仰的幌子,大搞各类迷信活动,从中赚取昧心钱。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干部、共产党员他们忘记了自己的信仰、信念和宗旨,他们也热衷于迷信,他们把自己的成长,把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把自己发财致富都归功于神,归功于菩萨保佑。所以现在他们对迷信旧风俗的神权统治都信以为真,这也是一种信仰危机。从当前的送鬼饭风俗中,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都值得好好地反思。

6、告状(发耗):这里的告状,不是诉讼告状,而是民间丧事风俗中死者的女儿、儿媳妇在自己的亲人死后回娘家或回婆家向家人告知公婆或丈夫亡故的消息,民间称告状,好比为死者发讣告。目的是让家人知道,某人已经死去,那么被告知者就必须在当天赶到死者家为死者凭吊,如果女儿、儿媳妇不回家告状,亲家是不能上门吊唁的,非但亲家不能上门,人们还会说她们忤逆不孝。事至当今,告状之风在农村仍然盛行,而且也很讲究,告状者必须身穿重孝,回家告状时必须跪着向父母告知,这就是民间的丧事告状。

7、吃卷床夜饭:逗吃卷床夜饭地是在民间丧事风俗中,在死者死的当天晚上入殓前请村上人吃的一顿晚饭,民间俗称卷床饭,有的地方不吃卷床饭而吃卷床面。何为卷床饭看民俗中,在死者入殓后,死者生前睡过的床上用品都要席卷出门,放到离村不远的三叉路口烧掉,这俗称卷床。卷床在旧时的含义是让死者把生前的东西一起带上阴间路,以便让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其实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其实卷床的真正含义还是出于卫生,大凡死者一般都生有疾病,有的甚至是传染病,死者去世后在他的遗物上很可能沾染着病菌和污秽之物,为防传染,入殓后将死者床上的东西席卷出门付之一炬,这样到是很卫生的。在卷床当天,死者家属必须请人帮忙入殓,那就得准备卷床夜饭供人家吃。旧时的卷床夜饭比较简单,一般连家属亲戚在内也不过二、三桌。但现时却大不相同,因为死者家属为死者办丧事仪式的全过程都要在这天晚上议定,所请的帮忙人也必须到场,加上现在的村上人多,一顿卷床夜饭,小的村起码要八、九桌,大的村加上当晚来吊唁的亲戚,一般都要十六、七桌才够。再说卷床夜饭的规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旧时的卷床夜菜一般都是两荤两素加一个豆腐,现时丧事人家的卷床夜菜,用起了冷盆热炒,规格略低于丧事正日的酒菜,而且丧事的铺张浪费程度也越来越大,吃卷床夜饭的风俗无形中加重了死者家属的经济负担,但因旧风俗的影响,人们也只能不得已而为之。

8、入殓:入殓风俗无论在旧时还是当今,其手续之烦琐是相当多的,真是五花八门,现时不但未变,而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入殓程序有移尸、卷床、布置灵堂、放千张眼、点更饭长命灯、秤衣、穿衣、放置垫背钱、买水、洗脸、梳头、入殓、与遗体告别、盖棺、守灵等等。所有这些仪式都由村中健壮老人并懂得入殓者负责操办。移尸:就是移入灵堂。在死者的遗体移动前,主持人必须口含烧酒向死者周围喷洒,用现时的话来说就是起到消毒的作用,可在旧时的含义是驱鬼镇邪。酒喷过后,开始移尸,如死者有多个儿子,则必须长子抱头,末子抱脚,次子抱腰。主持人用一根白布带系在死者的腰里,然后大喊一声逗起地,并同时把一片瓦用力在死者床上碰碎,随着逗起地逗碰地之声发出,大家齐心协力把死者从床上抬起并移到灵堂,放在棺材盖上等待下一步的仪式进行。在这一步,农村风俗中讲究儿子们的逗抱头抱脚地,一是表示儿子们的孝顺,二是表示死者有福气,如没有儿子,抱头抱脚则由女婿或侄子、外甥们来担任。设灵堂:旧时富户人家设置的灵堂庄严肃穆。首先是将棺材放在灵堂正中偏右,在棺材前设灵台,灵台上放着死者的遗像,灵台与孝堂之间用白布帐曼隔开,帐曼上有亲属送的挽联,旧时灵前不放花圈,花圈到60年代才有,灵堂里还准备着千张眼即竹筛子,筛子里放着剪刀、尺、秤和死者的寿衣。入殓时,所有家属和亲朋好友都要拿着三支清香,表示为死者上路送行。穿衣:旧时为死者穿衣也有很多陈规陋习。如孝子头顶筛子跪地默哀,为死者穿衣者从筛子中取出秤,再把死者的衣服用白布带系好,挂在没有秤砣的秤钩上,这时孝子问逗衣有多重看地看秤衣者高呼逗一秤到稍地!表示死者的寿衣分量足够到阴间享用。秤衣完毕,接下来是为死者穿衣。但因死者身体已经僵硬,如一件一件地为死者穿那是十分费事的。旧时是将死者的寿衣先由长子把它一件一件地套起来,然后由孝子抱头抱脚,并喊一声逗起地,趁尸体稍微抬起时,由穿衣者把衣服塞到死者的身底下,然后把死者的手放进衣袖管,衣服向上提到位。上衣穿好,裤子比较好穿,只要从下往上地套上去就行。为死者穿的衣服一是要逢单数,如五件、七件或九件,二是不能有纽扣,迷信说法有了纽扣就表示在世时与人结下的仇恨到来世也不能化解掉,因此死者衣服的所有纽扣在穿衣服时都要剪掉,即使贴身衣服的纽扣也要剪掉,此风俗至今未变。死者所穿的衣服都没有纽扣,上衣贴身也是靠一根用七根蓝线拧成一股系在死者身上,这股蓝线系在死者身上也不能打结的。

9、洗脸、梳头:旧风俗为死者洗脸得由孝子先为死者买水,他们要带了重孝到河边去向所谓的河神买水,买水时要向河神祈祷,并还要付钱,旧时付钱都是向河里掷几枚铜板,现时买水都要向河里掷几个硬币。当洗脸水买回来后,孝子用块白布,一只木梳,跪在死者的头边,先为死者洗脸,洗脸时要喊逗××亲人,儿子为你洗脸地,洗脸讲究按顺时针方向擦三转,然后再为死者梳头,同时也要喊逗××亲人,儿子为你梳头拉地,梳头讲究梳三下,梳完用力把木梳在棺材盖上敲断后扔掉。入殓:旧时入殓死者都用棺材,那事先要做好各种准备,如:用黄纸钱包石灰包,用黄纸钱包草木灰包,准备好垫背铜钱七枚。旧时用的铜钱一般选择康熙通宝、顺治通宝,或者更古老的钱币,总之越古越好。这些垫背钱表示死者到了阴间有钱用。入殓开始,旧时先在棺材底部铺一层石灰包,一层灰包,然后放上一层纸钱,再把死者的垫被铺上,并在垫被上按前四后三的北斗七星图案垫上七枚垫背铜钱。接下来,主持人用一片瓦在棺材盖上用力敲破,高呼一声逗起地,孝子抱头抱脚,主持人手提白布带提腰一起将死者尸体抬入棺中安放好,再盖上死者的盖被,同时帮忙人将部分死者的陪葬品放在死者身边,周围再放入石灰包,草木灰包,将死者拥紧即算完成。现时因推行火葬,死者身边不再放置随葬品和石灰包,草木灰包。但近几年来,一些从事销售丧事物品的人,又推出了纸塑简易棺材,从前的那一套。石灰、草木灰包不见了,但在死者周围却用大量的纸钱来拥紧死者。入殓结束,棺材才能得正(即放置中堂正中),这时,主持人招呼死者家属绕棺材转三圈,以示向死者告别,然后再把棺材盖上,此谓盖棺定论。旧时盖上棺盖后用三支爬头钉和一支子孙钉将棺盖钉牢,现时纸塑棺材盖棺后用封箱胶纸封合。整个入殓仪式才全部结束。入殓结束后,还要在棺材底下点上放有到头更饭和油盏的长命灯,在棺材盖上放上千张眼,据迷信风俗传说,这些东西都是为驱邪神来犯,当然这都是封建迷信的旧风俗,但人们还是照样的继承下来,这叫逗上代传下世地,照办吗,看来要想改变这类旧风俗是相当不容易的。

10、看风水、戴孝帽、搁三朝:在民间,有请风水先生看风水的旧习俗,这是指丧事人家的看风水。此风俗从旧时盛行到60年代末,文革期间基本绝迹,到70年代末,看风水旧习俗又开始抬头,现在可说进入了盛期。凡是谁家死了人,总要请风水来看坟穴,虽然现在推行火化,但死者的骨灰盒还是要埋入土中,所以人们还是要请风水看坟穴。这些从事风水职业的人,一到主家首先摆出一付风水先生的架子。为死者择坟穴时,祖传也有不少名堂。大凡风水择坟穴,都是按风向水向选择,他讲究的是风有来路(七十二路),水有去向(三十六向),风向来路,水路去向都有一套讲究,关乎家人今后的平安、发达或衰败。最好的是前有出路,后有靠山,按此大前提选择是风水是第一关。接下来是定向,所谓逗此穴地对主家来说是否经受得了,也就是说,你主家是否有这个福气,这就要定向。这一关就必须按死者的生辰年庚和其长子的年庚进行推算,再得出死者葬的方向,如:子午向,乙丑向,丁卯向等等,这些向都是用夹盘上的指南针来确定。当风水择准了向,就在这个穴位的两头钉上向桩,坟穴就按此向桩为死者开坟穴即开坑。到此风水先生择坟地才算完成。现在各地安息堂建成后,看风水就按骨灰盒正中线来定向,至于选项坟穴也只能取消。但目前较富人家又热衷到公墓去买坟穴,这时,他们又开始请风水选项坟穴和定向了。戴孝帽和戴孝的风俗,也是从古到今的一个民族传统。某家死了人,为表示哀悼,家属、至亲都必须戴孝和戴孝帽,孝帽分辈份,子戴白帽,孙戴红帽,重孙戴蓝帽,重重孙带灰帽(人们常说的灰灰孙就是这个意思),此习俗传到文革就绝迹,以后丧事中推行了戴黑纱,70年代末,80年代初又开始了穿白衣,戴白帽,一切都恢复了老的风俗传统。搁三朝:在农村,人死后都有搁三朝的习俗。所谓搁三朝,就是死者从断气时算起,要在家里搁置三天才能出殡入土,现时叫火化。有的人家为等远亲归来,也有搁五朝的,还有一些迷信人家,要请风水先生或算命瞎子排定搁置的日期,这就出现了搁七朝的。凡搁三朝也好五朝也好,这都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特别是长辈,死后千万不能马虎,人们认为,不搁三朝就是对死者的不孝。旧时有早死夜拖的说法,即白天死,晚上就拖出去埋了。那一般都是指那些无儿无女的人死后才早死夜拖。

11、五谷仓、掮幡竹、开坑:在民间丧事风俗中,传统的程序多得五花八门,死者入殓后,其中做逗五谷仓地也是一件很要紧的事,五谷仓:是放在灵台上的一件祭品。这五谷仓是用砻糠做的,它表示是死者的谷仓,其做法也很讲究,一般农村中的老年妇女都会做。它是用四层方块白布和一块尖角白布拼做成的,四块白布大小不一,底层一块约九寸,再是七寸,五寸,三寸,制作时将每块白布的四角缝合形成尖角,中空填满砻糠,一块小角布也缝成尖角,这填砻糠得由死者的女儿或儿媳妇填,如无女儿或儿媳妇,则由至亲中的女性来填,填时要边哭边填,并哭喊着逗××亲人,我为你做五谷仓拉地,哭一声填一把砻糠,直到把四块布和一块尖角全部填满,然后把它们一层一层垒起来成一座宝塔形,尖角放在最上面,这就成了五谷仓。五谷仓放在死者灵台的右上角,待死者出殡时,由一人托着,当出殡主持人敲碎瓦片时,就有人来抢五谷仓,其中的一只尖角由托者拿着放在死者牌位的子孙钉上,其余各层由人抢走。旧时人们有抢了五谷仓的白布带回家给小孩做填底布,说是能驱邪,现时人们抢了都是丢掉,此风俗纯属迷信。丧事人家用的掮幡竹:原出于古代的招魂幡。死者在出殡前,人们都要为死者准备两根带叶的青竹子,青竹子取回后由风水在掮幡竹上进行一番布置。风水将两张三寸见方的红纸折成三角形,然后在三角形的底边上粘上一张飘带,飘带上各写着丁财两旺、吉祥如意,制作好的飘带分别用线系在两根竹子上,这就做成了掮幡竹。在死者出殡前由两名儿童掮着走在前引路,直奔埋死者的坟坑。当死者埋好后,帮忙人为死者堆好新坟,然后将掮幡竹插在坟墓的两头。不过,这时的掮幡竹上已经挂了许多抛坟用的东西,旧时上面挂小团子,俗称抛坟团,现时一般不用小团子,而是改用枣子代替,等到新坟做好,就开始抛坟。抛坟就是将带来的糯米小团子或枣子撒向新坟,表示给死者享受。但农村风俗中有抢抛坟团的习俗。旧时有种说法,吃了抛坟团能辟邪驱鬼神。现时已不同了,等到抛坟时,即使带了许多枣子去抛坟,可一个小孩子也不会去抢,因为现在的孩子对枣子根本不感兴趣。开坑:就是为死者埋葬棺材或骨灰盒的墓穴,这就是土葬风俗带来的结果。开坑的传统习俗上也很讲究,旧时开坟穴,一般派五人,现时派三人,开穴人数为单数,迷信习俗逢单不逢双。开穴者带一壶黄酒,一个冷盘菜,三个爆竹,开穴按风水事先看定的地穴,在向桩范围内开坑,开第一块土前先放爆竹,然后,将第一块土放在另一处,以便孝子上坟时带回家。坑开好后,开坑者将带去的酒菜吃光,同时将坑底留下的脚印用钉耙铲掉,迷信的说法不能将生者的脚印留在坑底,否则对生者不利。俗语所说的:落魂收脚迹。就是指这个意思。

12、吹鼓手与乐苏班:旧时丧事风俗中都有请吹鼓手和乐苏班的习俗,以增加丧事的气氛,吹鼓手民间俗称吹打,乐苏班又称江南丝竹,这两个班子实际上是民间的祭祀队伍。吹打由三至五人组成,他们使用的是唢呐和四件打击乐器,他们到丧事人家后专司吹吹打打,增加丧事的热闹气氛,同时也吹奏一些哀乐,如哭七七,丧事祭拜曲子。旧时穷人家也有少数人家请吹打,大户人家更不用说。请乐苏班的丧事人家就比较少,因为乐苏班组成人员起码有七人,多到十三人组成,他们使用的乐器除打击乐器外,主要是有江南丝竹的各种弦乐器,如二胡、三弦、琵琶、月琴、京胡等,乐苏班的人员必须精于演奏江南丝竹的各种乐器和地方曲牌,而且能唱多种戏曲,他们不仅能奏能唱,而且精于自拉自唱,因此,他是属于高雅的民间文艺。乐苏班不仅为丧事人家演奏,而且还能为氏族祭祀、庙会吹拉弹唱,此类人员实属民间艺人。旧时能请乐苏班的人家一般都是大户人家。吹打和乐苏班在解放初期还有,到六十年代末就没有了,七十年代初期,丧事人家的祭祀由军乐队来代替,所谓军乐队的称呼实际上是错误的,军乐队是指军队的仪仗队,民间的所谓军乐队,实际上是一支哀乐队。

早期风水算命书 人地眼
icon

OKX欧易APP,比特币,以太坊交易所

全球顶尖交易所,注册即领最高¥1000元数字盲盒

APP下载   官网注册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