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不同地区的婚礼习俗和地区结婚嫁娶礼仪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不同地区的婚礼习俗羌族婚嫁中为什么要摆礼摆礼的意义是什么不同地区的婚礼习俗一、上海婚俗
上海古时的风俗十分注重传统,繁复的六礼仪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及迎亲也按足传统办事,一丝不苟,由于旧时年青男女并无自由见面及恋爱的机会,由提亲,订下婚约以至婚礼期间都有赖媒人当中间人,联络男,女两家及协办婚礼仪式,所以迎亲后必定要给媒人送上媒人利是,以答谢其促成姻缘之恩。在旧时的农村里,不是所有人家都能负担为新娘子做裙衫的经济负担,所以不少农村姑娘出嫁时,都会身穿红色长衫或大红套装,代替裙衫。新郎出门前,都要先在娘家吃一碗以莲子、百合煮成的甜羹(糖水),代表女家希望女儿出嫁后能过甜蜜无忧生活的愿望。在送嫁的过程中,女家一位属全福之人(即父母双全,与丈夫和睦而有子女者)的女性长辈,或女司仪撑起红伞伴着新娘走,以保护她不受妖邪入侵。女司仪在新娘出门时要多带备一双全新的绣花鞋,待新娘登上轿子后,便要立即更换新鞋,表示新娘离家嫁作人妇,便不会带任何属于女家的东西到夫家,寓意将以后的生活交托于丈夫手上。如果女家无设宴款待亲友,又或发出邀请时有所遗漏,事后要向这些亲友派喜糖(即印有"喜"字样或红色包装的糖果)代替,以示正式通知各人女儿已出嫁。
二、福建婚俗
订亲必须由男方本人由父母陪同上门,聘礼相当简单,并当众交送女方,女方回赠一条手帕,这样就算订下终身。出嫁前夕,新娘会由姐妹伴宿守夜,一则叙旧话别,二则取个"旺气"兆头。次日中午女家办"送嫁酒",散席后,母、婶、姑和姐妹围着新娘,抱成一团大哭,送嫁不得放鞭炮。新娘出门时多穿上裙装,但也可用全套红色衣裙代替。新娘的嫁妆越多,代表女方的家底越厚。为了让女儿嫁得风光,女方会预备数量多而贵重的厚礼,于出嫁当日随新娘之后浩浩荡荡地送到男家,有时候送礼的队伍会由好几辆车和一大群亲友组成,场面壮观。在新娘嫁妆中,除传统的中式礼仪用品及金器外,并包括家庭电器,大型家具甚至单车或电单车等,全由女家送出,另外新娘也会带一副新碗筷,以示从现在起,她就要寄在婆家吃饭。新娘进门后,要向男家家中所有亲属敬茶,即使是几岁小孩也有份儿,次序按辈份年岁而定,敬茶时,长辈会送赠金器(多是戒指)予新媳妇。而向女性长辈敬茶时,会将一个发夹夹在长辈的头发上,并回赠一只戒指。完成大婚仪式后,便会设宴招呼亲朋邻里,传统上,男、女家会分别设宴,如男家于婚礼当晚摆酒,女家则于翌晚设宴,遇有亲朋众多或同村乡里甚多时,婚宴可能连续数天。嫁后第三天,夫妻双双回门,一般不留宿,待婚后满月,娘家再请他回去长住十天半月,叫做"玩满月"。次年正月,娘家请春酒,新娘会与夫婿一同出席。新女婿上门后,娘家房族亲戚轮番摆宴请酒。事后,新女婿回赠每家一包红枣或冰糖等婚庆用品,以示答谢,至此,嫁娶过程才算全部完结。
三、安徽婚俗
在安徽合肥地区,在婚礼中仍保留有一些古代习俗。在结婚前一夜,男家要宴请族中各人,然后新郎要拜祖宗,父母及长辈,拜毕,以新郎为首的迎亲队伍便会响着锣鼓,向新娘家进发。迎亲队伍到达女家门前,女家照例紧闭大门,要新郎大放鞭炮,称"催门炮",妇女家亲友便向新郎索取"启门钱",即开门赏钱,再向新郎再三请求,新郎才会随他们进屋内。当夜女家会设盛宴招待新郎,与亲友共饮。在举宴之前,新郎要先叩头拜见宾客,同时还要拜见女家长者,叩头吉计其数,当晚新郎会宿于岳家。次日早晨(即婚礼吉日),新郎的迎亲随从在女家门前大放鞭炮,称为"催妆",新娘整妆完毕,便会与新郎一起出发往男家。在出门时,新娘会放声大哭,表示不愿离开父母,家人亦会大哭表示惜别。在啼哭声中,新郎的兄弟或至亲送她先行,称之"送亲"。新人来到男家门前,男家会请两位儿女双全的妇人,将新郎和新娘的鞋对换,因为"鞋"与"偕"同音,故此举有"白头偕老"的象征。新郎进男家门时,亲友会口念吉祥语句,手向地下撒花生,红枣之类的果子,叫做"撒喜果"。之后进行的拜天地,交拜,喝合酒等婚仪,则与其他地区大同小异。
四、青岛婚俗
青岛旧的风俗礼仪很多,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繁琐的风俗礼仪也已被革弃,下面是笔者对目前青岛婚俗部分略记,供有兴趣者参考:新娘出门不要回头招手新娘出门不要哭泣,一方面是不吉,另一方面会破坏化妆下车时,新郎和新娘要从同一侧下,不要分开下,否则不吉有身孕的不宜参加婚礼在新娘家吃饺子时,碗内要留下双数
五、北京婚俗
按照传统的方式北京地区人士说亲时,要先托媒人往女家问名,将男女生年属相相合,只要双方生肖并无相冲,即可合婚。婚约确定后,男家便要择吉日,带备红柬(婚书)等结婚用品举行订婚礼,男家要给女家送上衣物,首饰,洋酒及果饼等礼物,叫"过礼",但这只是"小定礼",婚期前一个月,得送"大定礼",一般是吃的,穿的,及洋酒及活鹅,样样俱全。至吉日临近,男家还要给女家送上"催妆"礼,计有猪羊肉,干面,年糕等。其中"肉"是要女家割离骨肉,让女儿出嫁,年糕则是女儿出嫁后步步登高之意。女家在男家"催妆"后,便要立即将嫁妆送往男家,以装设新房。新娘到达男家进门前,新郎会手持弓箭,于新娘脚下虚晃三下,借以驱除邪妖,之后新娘跨过火盆,方可进门。然后,新郎新娘双双拜天地,入新房"坐帐",并一起吃"子孙饽饽"(饺子)及长寿面,并饮交杯酒等。婚后第三天,新姑爷陪伴新媳妇回门,叩拜岳父母。
羌族婚嫁中为什么要摆礼摆礼的意义是什么摆礼就是将彩礼摆出来,让宾客们观赏和评论,此举称为摆礼。在摆礼的时候,双方还要说个四言八句。男方迎亲的知客唱说:
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穿戴衣帽样件全;
虽如意也不失面;
亲戚朋友来观点。
接着新娘的父母说:
山高水断亲相连;
花红绿叶婿操钱;
礼物整洁福不浅;
不周不到请包涵……
唱着唱着接亲的人便把新娘迎走了。
羌族婚嫁风俗:
据宁强县政府网载,解放前,婚姻遵古训陈规,极重父母之命。一面未见,一言未交而成婚的喻为“隔口袋买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讨口子(乞丐)背背篼”,一般妇女无择偶的自由。
妇女离婚,寡妇再嫁,视为大逆不道,备受歧视刁难。男子再婚纳妾,则认为是理所当然。虽提倡一夫一妻,但财主豪绅三妻四妾为所欲为。
抱子,婿、上门、填房、留女嫁男等婚姻,多受歧视。童养媳多见于贫寒之家。招夫养夫,系丈夫丧失劳力,生计无着,不得已而为之,联姻条件,明清时期,论门第不论财礼。民国时期门第财礼兼论。联姻步骤,一般有提亲、合婚、见人、落话、过礼、接人。
红爷(媒人)受托向男女双方家长提亲,若欢喜开亲,即互换生辰庚贴,算命合婚。若互不相克,就可约期见人,双方同意,即接受信物,约期订婚,俗称“落话”、“插毛香”或“作定准揖”。继后,择期过礼,女方开礼单,男方到期如数送至女家,女家宴请户族至亲品评,称“过礼”。最后,订期接人,即结婚,女方叫打发女,男方叫接媳妇。姑娘出嫁须哭陪嫁(嫁歌),否则,遭非议。别的姑娘亦可代哭。男方送钱给女方,女方红纸包封若干份,赠贺喜姑娘,叫“姊妹封”。巴山一带时兴将36斤面做12个大镆送女方。女方将镆切成小块,分赠亲友。婆家礼物中的两瓶酒,娘家回赠男方一瓶泔水,据称,这样女方到婆家养猪易成。
出亲时,新娘顶红绸盖头,由兄弟背上轿,年幼弟妹1人押轿。此时嫁歌尽道惜别之情。鞭炮之声中花轿起程,押礼先生、接亲娘子、行嫁(抬陪奁)、吹鼓手先行,花轿相继,送亲一行随后。途中若遇到别的结婚花轿,新娘交换手帕。花轿到男家门口,迎亲娘子扶新娘出轿入室拜堂。礼毕,新娘新郎争先而入洞房,谓之“抢房”。洞房中,新郎用擀面杖或秤杆将新娘头上盖头挑去。新娘坐椅上,迎亲娘子给新娘上头(将辫子挽成发鬓),给新娘送洗脸水、铺床,新娘以礼封相赠。入夜,亲友闹房。广坪地区,新娘一到婆家,便蒙头大睡。翌日方起拜客。婚后3天,新婚夫妇携礼品回娘家叫“回门”。婚后10天,娘家接新娘回去住10天,叫“住十”。
解放后,实施新婚姻法,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政府发给结婚证书,即为合法婚姻。禁止包办买卖、重婚纳妾和童养媳。离婚、再婚、男到女家受法律保护。
算命合婚、哭陪嫁、坐花轿、拜堂、上头等旧习成故事。婚事新办,蔚然成风。过礼财物,不多苛求。婚礼、宴席,随乡就俗,唯阳平关、巴山“十大碗”较特殊。新娘不守洞房,而是席上酬客敬酒。集体结婚、旅游结婚流行一时。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宽裕,婚事大操大办,互相攀比,视俭朴为小气、寒酸,城镇尤其显著。在农村过去只给吹鼓手、押轿人和交钥匙者礼封。而今,新娘的离娘钱、过河钱、进门钱等名目多至10余种,新婚旧俗,视为当然。
羌族婚礼:
羌族是我国一个古老、淳朴的少数民族,她至今仍保存着完好的传统民风民俗、衣食住行、生丧嫁娶,无不凸显出独有的民族特色和风情,尤其是结婚礼仪。
羌民族自古以来传承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在孩提时代就由父母定下娃娃亲。16岁时吃“小酒”(称许可酒),表示同意这门婚事;18岁吃“大酒”,男方要到女方家送财礼、衣服、首饰,如果女方收下了礼物,表示女方已应允,可以商量办婚事了。这时,男方委托的“红叶”(即媒人)于中秋节后到女方家提亲,初步商定结婚的日子,并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拿到寺庙上,请“喇嘛”或“端公”算命,看双方的“八字”时辰,是否合得来。由“喇嘛”或“端公”打卦来决定结婚的良辰吉日。
结婚日子一旦商定,待嫁的羌女就自己动手做起手工鞋(不得让人帮做),一般都要做一柜子,花色各异的各式布鞋,以便拿到男方家显示自己的心灵手巧;其它诸如衣服嫁妆之类可请裁缝制做,也可以自己做,陪嫁的东西也开始紧张筹备。男方家则准备新房、迎亲的物品、办喜事需要的诸多钱、物。临近办喜事前三天,“红叶”再次来到女方家商量办喜事的一些细节。
羌族人办婚事场面盛大、时间长、热闹而隆重。从办喜事之日起到拜完长辈、亲戚,前后需要两个多月时间;婚礼一般都在每年农历十月份以后进行。除长辈、亲戚外,全村寨的人都要去参加,无论是过去有多大仇怨,这时都要顾及全村寨的脸面,抛弃前嫌上门恭贺,以显示羌族人的宽容和团结。
结婚当天下午,新郎官就要到新娘家迎亲。迎亲的姑娘背个背篼,上插两根蜡烛,内装有两瓶酒、一把木梳、一张红盖头、一副耳环、坠子、三尺红头绳及两个直径50厘米的月亮和太阳馍馍。新娘方送亲也要举行隆重的一系列仪式,除请客吃饭外,送亲的头晚要举办“花夜”(即“对歌”)。姑姑、姐姐和全村一起长大的姑娘们参加“对歌”:姑姑、姐妹或朋友们“责怪”新郎把新娘“哄”走了;“骂红叶”千方百计把新娘“骗”走了,或希望新娘到男方后要尊敬丈夫,孝敬公婆等;紧接着参加婚礼的人一齐跳锅庄舞,喝咂酒,吃烤羊肉。而新娘午夜时分就开始梳头挽髻,插根簪子,用棉线拔掉额头上的苦毛,表示从此结束了姑娘身份进入妇女行列。在一片唢呐声中,哥哥背着新娘绕全村走一圈,以示告别生她养她这片土地和众乡亲;沿途的亲朋好友们端着米酒在屋门迎候,送上一杯米酒以示关爱;随后,新娘在亲人的簇拥下,坐进花轿起程。
到男方家后,新娘有意不下轿或下马,也不进门,待新郎给了过门钱后才下轿或下马。然后,新娘跨过一个竹篮、一碗米,新郎则从屋顶上抓一把米往新娘头上撒去;新娘进屋后,送亲的人不能进去。在堂屋,神龛上点着香蜡,新郎父母端坐在上方位,司仪连呼新郎新娘“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夫妻对拜。拜毕,新郎挽扶新娘入洞房,外面开始开宴就餐。新郎新娘烧香蜡纸钱在祖宗面前祭拜,表示二人已正式结婚为夫妻,请列祖列宗放心,并发“千子”给长辈们,远方客人就坐。
次日,男方的长辈们、兄长依次请客三天以示庆贺。三日后回门(即回娘家)。至此,一场热热闹闹的婚礼方告结束……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